为什么深圳GDP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?
01
长江后浪推前浪,这回还是深圳
昨天,我看到这样一份报告,这份报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布《新冠疫情对人口活动和经济影响的大数据分析》,通过对我国200座城市的新冠确诊数据与居民市内出行规律等大数据分析,研究疫情对人口活动的影响、对短期内GDP的影响及各地区差异。
研究结果表明: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中,新冠疫情对深圳GDP影响最小,其次是广州。
这份报告的基础逻辑框架有两个指标:
1)各城市出行强度
2)人均GDP
这两个指标的关系是这样的:
确诊数据与市内出行降低程度负相关
人均GDP与肺炎确诊数正相关

确诊数据与市内出行降低程度负相关
(2020年1月24日至2月28日)

人均GDP与传染新冠肺炎确诊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
(往年GDP)
综合这两个数据,课题组还认为:
短期内城市的迁移率是诠释人均GDP的一个显著指标,称之为“迁移经济”,即一个城市的迁移率越高,该城市的人均GDP也越高。
(注: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人口在地理空间上位置变更的强度。反映人口在市内出行程度。)
可能上面的数据不大能看的懂,但你只需要知道,这里面有一个重复提到的指标:迁移率。
这个指标是造成人均GDP与新冠肺炎确诊数相关的同源因素。
正应了那句老话:没事别瞎溜达。
这么看可能有点费解,我稍微给大家解释下。
把城市比作面包店,疫情是某天面包店里不小心混入的过期或腐烂的次品。这天面包店里的顾客越多,那么它的营业额越好,而与此同时,吃到坏面包的几率就越高。
在坏面包没挑出去之前,怎么判断顾客吃坏肚子的几率?
根据现在买面包的人。
那怎么判断未来营业额的增长潜力?
根据这段时间的进店人数。
没错,就是和人有关。
同样的道理,迁移率就是判断一个城市人口增减的重要指标,这个指标不会造假,具有稳定性。
短期的迁移率,百度大数据的两张图比较直观:

热门迁入地(截至3月11日数据)

热门迁出地(截至3月11日数据)
看出什么了吗?
没错,重合的部分在广东的两个城市,深圳、广州。
截至3月11日,数据显示,全国热门迁入地中,广州,迁入人口数量占全国迁入人口总量的2.78%;深圳2.26%;东莞2.20%。排在前10的区域还有:成都、佛山、苏州、郑州、杭州、西安。
目前来看,无论是迁入地还是迁出地,广州都排在第一,深圳紧随其后。
要补充一下,广州是华南的中心,尤其是交通中心,很多人去广东省内的其它城市,可能会选择广州中转,这也造成了广州的数据偏高。这一点可以解释这儿的短期和下面的长期之间的数据差。
话不多说,还是看图:

来源: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课题组

来源: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课题组
(单位:%)
长期来看,这一次,深圳超过广州稳排第一。
村长查询到的这组数据显示,深圳是全国唯一一个流动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,流动人口规模为1010.5万人,排名第一;上海紧随其后,流动人口规模为958.8万人;北京、广州分列三四位,流动人口规模分别为772.7万人、551.5万人。
排在五到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成都、天津、武汉、杭州、温州和宁波。
对应今年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情况来看,前五位变动不大,深圳、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和成都。
02
为什么是深圳?
过去两年全国城市上演了各种方式的“抢人大战”。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,人口增量指数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。
而这方面,谁都没抢得过深圳。
2018年,全国人口增量三强城市:
1.深圳新增50万
2.广州新增41万
3.西安新增39万
2019年,全国新增人口三强城市:
1.深圳新增79万
2.杭州新增55万
3.广州新增46万
深圳2018年超广州9万新增人口,去年则直接超广州33万,翻了近4倍。就好像两家离得不远的咖啡店,前一天的进店人数和营业额都差不多,后一天隔壁突然变成了网红店,顾客爆满,火的不得了。
有人说,深圳的户籍非常宽松,很多人就是为了炒房而落户,人根本不去。
所以深圳增加的人口,数据不完全准确。
而根据广东主要城市社会保险缴纳情况的这张统计图可以看出来,深圳各项保险的缴费人数都排在第一。甚至,深圳失业工伤参保人数都接近广州的两倍。

那么多人跑到深圳,是为了啥?
是深圳政府给本科1.5万的补助,研究生3万的补助?
是深圳的腾讯、华为、大疆、平安、招商?
是深圳政府每年拿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1/3用于基础研究?
还是深圳9309元/月的平均工资水平?
这些原因都有,不过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深圳的综合竞争力。
因为任何人口吸引政策都是短期刺激,真正能够留下人才,还是要看一座城市是否给予奋斗者尽量公平的竞争环境。
这一点,相对而言,深圳在全国做的一直是最好的。
就在前两天的3月3日,深圳2020年首场土拍,深圳人才安居集团35亿拿下3宗宅地。值得额注意的是,这三块宅地都是可出售的人才房。
像这种房企可自持销售的纯人才房地块,是第一次。
看回近两年人才住房用地的楼面价,基本在5000-12000元/平,而且地点都是在坪山、大鹏、龙岗等比较偏远的区域。
再看看这几块地:尖岗山豪宅区、龙华城区、盐田港。
除了尖岗山地块,龙华和盐田港地块楼面价甚至都没超过1万/平!
作为对比的是,这几块地旁边的商品房价格都不低,甚至,尖岗山片区二手房挂牌均价基本在9-16万/平。深圳人才安居集团拿到的楼面价格,只有附近二手房价格的1/3不到。
这或许可以理解为,深圳给人才的又一福利大礼包。
除了降地价外,深圳也在尽力加大供应。
早在2018年,深圳就公布了仅次于“98房改”的重要文件,这份文件将深圳的住房分为四大类:
一是市场商品住房,占住房供应总量的 40%左右,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;
二是人才住房,占住房供应总量的 20%左右;
三是安居型商品房,占住房供应总量的 20%左右,重点面向符合收入财产限额标准等条件的户籍居民供应;
四是公共租赁住房,占住房供应总量的 20%左右,面向符合条件的户籍中低收入居民、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行业人员、先进制造业职工等群体。
另外,在统筹考虑未来新增人口对各类住房的需求基础上,计划到2035年,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,其中人才住房、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。
无论是土拍的“双竞双限”还是频繁出台的有关房地产文件政策,目的是稳定深圳居住成本,而稳定居住成本,其终极目的是继续做强深圳的人才竞争力,维持深圳独占鳌头的人口争夺优势。
03
结语
房地产长期发展看人口这句话,只要稍微摸着楼市边的人都知道。
其实这句话的道理是这样的,人口红利和城乡人口转移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,居民收入快速增长,消费升级带动住房需求。
而未来的城市格局按照这样的规律来看,目前有深圳类似现象的还有杭州,说不定是第二个深圳。
随着人口的加速流动,中国城市发展格局,正从单向极化(高端资源向少数高端城市聚集),转变为极化扩散(少数高端资源向高端城市聚集,同时部分资源向次高端城市扩散),这为二线城市(准一线城市的崛起)提供了难得的条件。
以杭州为首,以苏州、武汉、成都、重庆、天津、郑州、合肥、长沙、西安、大连等代表,中国的准一线城市方阵正在形成。
比如2018常住人口增幅最多的城市,除了深广,紧随其后的就是西安、杭州。

事实证明,不管是“吸人”,还是“留人”,一线不再笑傲整个江湖。
伴随着这种趋势,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。
尤其是在北京赶人、上海减肥、广州后退的大背景下,西安、杭州、成都、长沙等城市将引领二线阵营逆势而上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